《广东工业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期次:第269期      查看:95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广东工业大学第四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广东工业大学第五次代表大会,是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我国即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进入关键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
  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奋力开启高水平大学建设新征程。
  一、第四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回顾
2013年第四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党委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切实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大力推进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学校党的建设和各项事业取得丰硕成果。
  (一)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建设成效显著
党的领导坚强有力。学校党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党中央关于高等教育的决策部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高等教育“四个服务”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切实履行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职责,把党的领导贯穿于管党治党、办学治校全过程,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制定颁布了学校《章程》,修订学校《党委会工作规则》《党委常委会会议议事规则》《校长办公会议议事规则》,修订学校《学术委员会章程》,制定修订各类规章制度200余项。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抢抓高等教育发展机遇,统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队伍建设、对外合作交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创新强校工程、高水平大学建设,“十二五”规划圆满完成,“十三五”规划即将收官,学校各项事业获得长足发展。落实精准脱贫工作成效显著,学校扶贫的雅堂村率先实现相对贫困人口和相对贫困村“双退出”,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荣誉称号;帮扶肇庆学院、共建揭阳理工学院工作推进有力,得到省、市高度肯定。推动统一战线,共青团、工会等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充分发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全校一盘棋,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学校发展。党委对学校工作的领导能力显著提升。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加强政治领导,把准政治方向,夯实政治根基,涵养政治生态,防范政治风险,提高政治能力,层层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认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接受省委巡视、扎实推进巡视整改,广大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性更加坚强。认真落实高校党建工作重点任务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基层党建工作得到切实加强。创新党支部设置方式,实施“头雁工程”,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实现全覆盖,软弱涣散党支部得到有效整治。严把党员发展关,高知识群体党员发展工作取得积极进步。基层党建品牌建设成效显著。我校获广东省首批“党建示范高校”,学校党建创新案例获全省高校十佳优秀案例,“书记项目”多次受到全省通报表扬。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高质量完成两届中层干部换届工作,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健全领导干部任期制,积极探索领导干部能上能下机制。落实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交叉任职要求,党员院长及党员副院长全部担任学院党委委员。加强干部日常监督管理和教育培训,实施中层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有计划多渠道培养锻炼干部。加强作风建设,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纠治“四风”。推进“两个责任”“一岗双责”落地落实,深化“三转”,综合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扎实开展专项监督检查,探索启动校内巡察,实施述责述廉述德。加强对重点部门重点领域重大事项关键环节的监督,廉政风险防控稳步推进。强化纪律警示教育,扎实推进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学校风清气正的氛围得到师生和社会的高度认可。学校纪委在全省高校纪委工作评价中连续获评“优秀”。
  思政工作卓有成效。认真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着力构建广工特色的“三全育人”大思政工作格局。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决守好意识形态南大门“广工段”。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实施“大德育工程”,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点建设,充分发挥书记校长“思政第一课”、“十大”育人体系、群团、关工委作用,加强青年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校获“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学生资助工作优秀单位案例典型”“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加强网络思政工作,成立广东省高校首家新媒体联盟,组建“红网铁军”,推进易班建设,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强化思想政治引领,认真落实师德师风建设要求,构建了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自动化学院教师团队获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安太成教授获“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校风学风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实效,崇尚创新、爱校荣校的文化氛围日益浓厚。学校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机电工程学院获“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二)全面深化改革,办学实力显著提升
学科水平大幅提升。坚持学科建设龙头地位,按照分层分类原则,统筹推进、突出重点,学科水平得到大幅提升。第四次党代会以来,特别是学校进入高水平大学建设以来,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化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4个学科新增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行列,连同工程学共5个学科进入,且排名不断前移,其中工程学进入1.6‰。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控制科学与工程进入A类,机械工程等5个学科进入B类。一级学科博士点新增2个,达到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新增6个,达到23个。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行榜新增13个学科进入;软科最好学科排行榜共19个学科进入,其中4个学科进入前10%,比2019年增加3个,控制科学与工程、设计学首次进入前5%。U.S.News2021世界大学工程学排行榜内地高校排名第39位、全球排名第166位;计算机科学内地高校排名第43位、全球第307位。学科交叉融合不断深入,推进理工结合,成立环境生态工程研究院;针对产业“卡脖子”技术问题,成立集成电路创新研究院、微电子学院;强化医工融合,成立生物医药学院,与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开展战略合作;探索人文社科与工科相结合,成立大数据战略研究院。
  人才培养成绩斐然。认真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一流本科教育扎实推进。本科生生源稳定在全省10%以内。大力实施大学生创新行动计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跨学科多专业融合培养、校企合作培养、国际化协同培养等多样性、个性化人才培养成效突出。深化产教融合,大力推进新工科教育,粤港机器人、PCB、集成电路设计等多个新工科产业学院育人成效突出。相关改革探索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专业布局进一步优化,推进教育部“双万计划”建设,12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扎实开展专业认证/评估,目前共有16个专业通过,现有通过数居全省高校首位。大力推动课程改革,公共基础课程改革成效初显,思政课、课程思政与课堂改革起势良好。成立本科教学质量评估与建设专门机构,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研究生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实施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计划成效明显,研究生发表高水平论文1600余篇,是2013年的4倍;申请专利1637件,是2013年的16倍;授权专利556件,是2013年的7倍。建设国家级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2个;省级基地新增40个,现共有53个。博士学位论文国家抽检连续10年全部合格,硕士学位论文广东省抽检连续6年全部合格。相关改革探索获得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二等奖。实施研究生优质生源“千苗计划”,研究生生源质量大幅提升,2020年录取硕士研究生中本校应届毕业生占17.1%,是2013年的1.3倍;推免生占51.7%,是2013年的1.9倍。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今年招生3709人,是2013年的2.8倍,在校研究生规模近万人。
  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闪亮名片”。学校加大政策、经费支持,鼓励学生创新创业,是广东省高校唯一获7项国家级创新创业荣誉称号的高校,建成全省高校最大规模的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工大创谷”。2015年与香港科技大学联合承办第十四届 “挑战杯”国赛,开创了跨境联合办赛的先河。“挑战杯”国赛连续四年捧得优胜杯,其中第十四届国赛获特等奖2项,团体总分全国高校第二,第十五届国赛获特等奖2项,获特等奖数全国高校第二;“创青春”国赛连续四年获得金奖。第六届“互联网+”国赛获金奖2项,获金奖数和获奖总数均居全省高校第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19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位居36位。学校美育、体育工作成果丰硕。获2018-2019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大学校园组总冠军,为广东省首次获得;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素质教育艺术品牌金奖等50余项。学生就业率位居全省高校前列。成人高等教育等继续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服务学习型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
  师资建设成效显著。大力实施强师工程,先后出台“百人计划”“青年百人计划”等八大计划,创新靠市场、靠团队、靠机制、靠服务“四靠”的引人理念和机制,引进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现有院士、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等各级各类高层次人才200余人次,是2013年的8.2倍,其中国家级人才新增100余人次,院士团队引进实现零突破。省部级创新团队新增10个,现共有14个。坚持引育并举,培养了一批国家杰青、国家优青、长江学者、青年长江等高层次人才。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目前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占50.9%、博士学历教师占65.8%、45周岁及以下教师占65.1%。2018年科技部创新人才高校排行榜排名第18位,2020年高被引科学家入选人数位居全国高校第20位。深化人事管理创新,成为全省人事制度改革首批试点改革高校,入选教育部“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改革示范校”。成立教师发展中心,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培训得到加强。
  科研实力大幅提升。坚持顶天立地科研创新战略,实施科研能力倍增计划,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科研创新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第四次党代会以来,主要科研指标成倍增长。2019年,科研经费突破10亿元,是2013年的3倍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经费突破亿元大关,立项数是2013年的2.8倍,位居全国高校第59位,2020年位居全国高校第 45位;发明专利授权是2013年的9.6倍,位居全国高校第29位,获中国专利优秀奖 8项;SCI论文发表2031篇,是2013年的5.3倍。获批省部共建“精密电子制造技术与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零突破;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新增56个,现共有74个。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17项。人文社科发展迅速。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不断突破,202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立项数位居全国高校第14名;SSCI论文发表数是2013年的9.3倍;省级人文社科基地平台新增10个,现共有12个;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2项、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4项。
  社会服务成效突出。坚持与产业深度融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创新“一体双责三延伸”的机制,与地方政府和工业界共建广州国家IC基地、佛山数控装备研究院、东莞华南设计创新院等11个“造血式”重大协同创新平台。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国家级创客空间4家。佛山数控装备研究院的“工匠创客汇”作为广东省众创空间的唯一代表赴京参加国家 “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展出的创新成果受到中央领导点赞。各平台共引进国家级、省级高端人才400多人,引进和孵化科技类企业500多家,服务企业6000多家,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水平明显提高。学校驻科技企业特派员800多人次,位居全省高校前列。在穗主要高校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指数位居省属高校第一。推进军民融合发展,2019年首次通过国军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成为全省第三所同时具备军工两证的高校,近三年立项数和经费数位居省属高校第一。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迅速开展防疫科技攻关,研发出智能听诊器等系列产品投入防疫一线和市场,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出积极贡献。
  合作交流更加深入。目前已与国(境)外150多所知名大学和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不断推进科技合作、教师队伍国际化、学生联合培养和文化交流,国际化办学水平不断提升。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启动中国-巴基斯坦人工智能卓越中心建设。加强与港澳地区的科技合作和人才共享,加入粤港澳高校联盟、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联盟,粤港澳离散制造智能化联合实验室正式授牌。获批首个国家“111计划”。特聘教授、法国科学院莫涅院士2019年获中国政府“友谊奖”。与国(境)外的学术交流日益频繁,举办多场次国际学术会议,赴国(境)外交流的师生人数逐年递增,目前全校具有半年以上海外经历教师累计占41%。新拓展学生交流交换项目35个,国际学生教育规模逐步扩大,质量稳步提升。
  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持续推进校园综合条件建设,师生员工的学习、生活、工作条件不断改善。学校第四次党代会以来的八年,经费总量达172亿多元,2020年比2013年增长了68.5%。2013年到2020年,人员经费翻了一番。深入推进机构改革,校院二级管理机制和内控体系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国有资产使用效益不断提升,学校采购工作更加规范高效。学校基本建设扎实推进,调整和完善各校区总体规划,取得了各校区土地使用证,提高了大学城校区建设容积率;建成了龙洞校区风雨操场、大学城校区科技园南北楼、东西区学生宿舍等项目;目前,大学城校区学生文化活动中心、龙洞校区三期学生公寓AB栋等项目即将竣工;大学城校区新科技大楼、科创实训楼A栋、西区教师宿舍等重点项目正在加速推进。设立了分析测试中心,实验室用房动态调整有力推进,科研教学仪器总值达到16亿元,为科研工作创造了更好的条件。推动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管理服务融合发展,智慧课室、智慧图书馆、数字档案馆、网上办事大厅建设成效明显,校园无线网络实现全覆盖,智慧校园建设扎实推进。学生公寓、学生食堂条件大为改善,空调安装实现全覆盖,“省级示范学校食堂”“A级食堂”数居全省高校首位。加强校园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校园景观提升计划,校园更加优美,学校被认定为“省级校园生活垃圾分类教育基地”。校园节能工作成效突出,学校被授予 “国家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积极开展校园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全校公共区域重点部位治安视频监控实现全覆盖,“平安校园”建设取得新成效,学校被评为“广东省安全文明校园”。校友工作稳步推进,建立了省内多个地方联络处,广大校友积极支持母校事业发展,捐赠钱物近亿元。加大学生奖助补贷力度,八年共投入7.8亿元。加强人文关怀,实施教职工互助保障计划,不断完善教职工精神文化生活条件。师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明显增强。
  同志们,第四次党代会以来,广东工业大学取得的成绩是全方位的、跨越性的,学校办学实力、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声誉显著提升,今年首次跻身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世界高校500强,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位列中国大陆高校34-50名。学校取得的每一项成绩,都离不开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委教育工委等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学校历届领导班子打下的坚实基础,离不开广大校友和社会各界的鼎力相助,更离不开全校师生员工的奋力拼搏。在此,我代表学校党委,向长期关心支持广东工业大学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向学校老领导、离退休教职工,向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向全校师生员工和广大校友,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敬意!
  总结第四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我们深切地体会到,成绩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启示:一是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二是必须坚持立德树人,以知识探究、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三是必须坚持办学特色,发挥工科优势,加强与产业深度融合,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四是必须坚持人才强校,坚持引育并举,提高人才队伍质量,紧紧依靠教职工,推动学校内涵发展;五是必须坚持改革创新,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向改革要动力要活力;六是必须坚持依法治校,不断优化治理体系,与时俱进完善制度建设,不断提升大学治理现代化水平。以上六个“必须坚持”既是我们长期办学实践的宝贵经验,也是今后工作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
  在成绩面前,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学校的发展与省委省政府、社会各界及广大师生员工的新期待,与国家“双一流”建设目标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人才培养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仍需不断提高;学科发展还不平衡不充分,高峰学科欠缺,学科交叉融合还需进一步推进;高层次人才队伍结构还不够合理,数量还不够充足,人才评价体系还要进一步完善;科研基础实力和重大科技攻关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成果转化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筹措社会资源的能力还要继续加强;办学条件还需进一步改善;内部治理体系还需进一步优化;党建与思政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采取有力举措加以解决。
  二、新时代学校的发展形势和奋斗目标
同志们,党的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十九届五中全会为未来五年和中长期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十四五”时期是我校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新阶段,我们要改革创新、乘势而上,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向更高质量发展。
  站在新的起点上,回顾过往,办学6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广工人紧跟时代步伐,自强不息、开拓创新、追求卓越,不断把学校推向新的高度。特别是1995年以来,以三校合并为标志,实现了学校办学上规模第一次历史性跨越;2004年,以进驻广州大学城为标志,实现了学校办学上层次第二次历史性跨越;第四次党代会以来,特别是以2015年成为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为标志,实现了学校办学上水平第三次历史性跨越。纵观学校三次历史性跨越,从上规模到上层次再到上水平,意味着我们的办学路径是正确的,具有广阔的光明前景;意味着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先行优势已经确立,实现更高质量发展有了坚实基础;意味着我们已经到了“半山路陡”“中流浪急”的阶段,只有翻山越岭、乘风破浪才能抵达胜利的终点。
  站在新的起点上,展望未来,我们必须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有深刻认识国际国内形势、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找准新的发展坐标,谋划新的发展战略,才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才能不负时代、不负党和人民重托。 (下转3版)

广东工业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31783次访问,全刊已有1626891次访问